Electron 的构建工具之一 —— electron-builder 对 macOS 的支持做得不够及时,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在新版本系统上 build 的程序只能在本地正常运行,其他人下载时,会显示 “app is damaged”,无法运行。我看到几个帖子都抱怨了这个问题(帖子, 帖子)。前两天我也遇到了这个问题,我的运行环境:macOS 14 SonomaNode 20Electron 22.0.0electron-builder 23.6.0两个“彻底”的解决方法使用 macOS Rosseta在旧版本系统上开发,可以绕过这个问题,但估计大多数人都不想在自己崭新的 M2/M3 机器上安装一个旧系统。成为 Apple Developer每年交 100 美元,成为 Apple 认证的开发者,这样在 build 时就可以提供密钥,还可以上线 App Store。缺点是对于纯兴趣开发,只偶尔需要 build 的人,给 Apple 交一笔钱有点浪费。一个薅羊毛的解决方法这两个方法我都不想用,于是用了第三种方案:在 GitHub 的服务器上远程 build。原理是:利用 GitHub A
最近读的两本书意外地有不少相似之处。一本是杨小凯的《牛鬼蛇神录》,作者文革期间因言获罪入狱,记录了同时关在牢里的一群狱友,从贩夫走卒到大学教授,罪名从刑事犯罪、私自经商到组建地下反对党。一本是李厚尘的《疫年纪事》,记录了亲身经历的2022年,从上海封城到白纸革命,剖析了各种政策、行政手段、群体事件背后的逻辑。两位作者都经历了“囚禁”,当然坐牢肯定比被封在家要严酷得多,《牛》很详细地描述了狱中饥饿、殴打等遭遇,李厚尘也坦言自己没有遭遇什么极端情况,相比其它地方频繁发生的悲剧已经算是幸运。但这种广义上被剥夺、被伤害的感觉,是激发表达冲动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正如李在书中和节目里都提到过的司马迁。记录、保存,是眼前的暴力永远无法消灭的跨越时间的火。另一个共同点是贴近真实社会。很多反对者远离真实的中国社会,要么肉身在外要么精神隔绝,进而执着于宣泄情绪的谩骂和不切实际的空想。文革中有一篇著名的文章《中国向何处去?》,作者是杨曦光,迫于压力,他后来不得不改用了自己的小名——杨小凯,也就是《牛》的作者。讽刺的是,他被取名“小凯”,是因为出生时共产党刚在国共内战中取得了一场胜利。李厚尘一直致力于从各种视角
书吴思 - 《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吴思 - 《血酬定律》李厚尘 - 《疫年纪事》杨小凯 - 《牛鬼蛇神录》Kevin Mitnick - 《欺骗的艺术》罗伯特·索耶 - 《计算中的上帝》蘅塘退士,金性尧,金文男 - 《唐诗三百首新注》彼得·沃森 - 《20世纪思想史》播客展开讲讲 - 47.「展开讲奖」2022年度内容大赏忽左忽右 - 282 基辅无战事:吕晓宇的乌克兰亲历记忽左忽右 - 269 陶然谈土地财政与经济增长的未来剩余价值 - 【051】瘟疫、语言和具体的人:与历史学家罗新的聊天随机波动 - 朋友再见04:世界加速下坠,博士一读八年边角聊 - 38 聊聊岳飞以及围绕《满江红》展开的争论边角聊 - 50 激辩:《进击的巨人》究竟有没有烂尾,谏山创到底是不是天才?鱼生皆假期 - 41.上海「变装」:在创伤后找回一座城市的精神 feat.不合时宜机核 - 游荡在短视频的海洋,感受抽象与情感释放电影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日落黄昏时、爱在午夜降临前石门吉祥如意奥本海默蜘蛛侠:纵横宇宙闪电侠银河护卫队3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剧集重启人生太空堡垒卡拉狄加拾荒者统治亚特兰大进击的巨人
一个角落最近玩了在中文游戏圈很火的真人视觉小说游戏《完蛋!我被美女包围了!》,我在评论区看到了一些很真诚的留言——逃避长期的缺乏亲密关系、性压抑在国内男性中比例很大,东亚文化圈多少都有这个问题,韩国的N号房、性别对立,日本的御宅族,都是其催生的结果。国内就更不用说了,性骚扰性犯罪一样没少,还没新闻自由来至少严肃讨论。往远了看,即使性开放程度高如美国,也没能消除这个问题,一样产生了 incel 运动,说到底 incel 和“舔狗”、二次元等男性群体为主的亚文化本质上差不多,都是在没有希望的压抑中寻找代偿。“舔狗”,是用无底线的单方面付出换取正常爱情关系里碎片化的一小部分体验二次元/饭圈,是把情感付出到一个永远不会失败的理想化对象上而 incel ,试图自欺欺人,用假想的超越来弥补现实的缺失泥沼亲密关系的缺乏,有点像金钱上的贫穷。社会层面上是一个让人羞耻的“缺点”两极分化严重,少数人大量拥有多数人没有的东西通常被认为是因为自己不努力导致的,只要努力就会有金钱和亲密关系的贫乏我都经历过,很理解那种绝望。富人更容易赚钱,而一个清洁工无论付出多大的努力扫地,也不会变富有,情感也一样,不受欢迎的人
过年前后,我玩了去年出了名的“碳水”游戏《吸血鬼幸存者》,的确容易上瘾,甚至让很久不熬夜的我玩到了凌晨三点。过了几天,我看着Steam上显示的十几个小时游戏时长,把它卸载了,因为我隐隐觉得它“不值得”,觉得这十几个小时是被“浪费”的,但我不会觉得最近玩的其它游戏如《Journey》、《Return of the Obra Dinn》是浪费时间,这不禁让我思考:我曾经在EVE上付出的数万小时是浪费吗?The time you enjoy wasting, was not wasted.我以前很喜欢约翰列侬的这句名言,这话很符合享乐主义,是当年嬉皮士思想的典范。它的问题在于,人的感受在时间之中不是恒定的,把现在和过去连在一起看,以前的享受,可能是现在痛苦的根源。由此推导下去,应该为了以后的享受,而选择当下承受痛苦。然而,苦乐又不是这么简单的兑换,不是选择痛苦就一定收获快乐,于是眼前的快乐又成了唾手可得的保障……如此循环往复。去年底我开始写周记,最近又开始直播编程和游戏,慢慢地我觉得用这种快速获得反馈的方式,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决策时的痛苦,和对浪费时间的焦虑。如果我做了什么,让我在一周结束后
Nick
浊朽之物 悔恨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