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更想要认真对话而不是消费主义

醉步 · 2023-02-06

一个豆瓣帖子

逛豆瓣时看到个帖子:一对情侣准备结婚,女方提出要20万彩礼,男方经济条件不好,听了这个要求后沉默了两天,然后表示自己无法提供对方想要的生活,决定分手。

一个不复杂的、关于现实和情感之间张力的故事,类似的故事一直在上演,并不罕见。让我惊讶的是评论一边倒的对男方的批判,“20万都拿不出还谈什么恋爱”、“这点事就不说话了这人肯定不行”之类的言论得到了很多赞同。这让我很疑惑:中国是已经没有穷人了么,没人经历过囊中羞涩的窘迫?那种听到一个自己付不起的价格后,羞愧、自责、无措、揪心、无可奈何的感受,我以前也有过,所以我更能理解这其中的复杂,但主流言论似乎已经不能再共情贫穷,只剩下嫌弃了。

县城消费

另一个经历是,在我老家的小县城里,身边人的消费水平都高得离谱,几千上万的奢侈品成了标配,不买一堆就像没面子一样,日常消费也不低,吃喝开销说对标世界大都市都不过分。

当涉及到人际交往时,几乎只剩下了现金和消费品的交换,谁给了谁多少钱、谁为谁花了多少钱买了什么是唯一重要的事,没人讨论政治观点、哲学理念、艺术倾向、兴趣爱好,没有思维碰撞,没有理性思考,没有灵魂激荡。

这种几乎是景观式的消费主义现象,和严重污染的环境、逼仄的居住条件、混乱的公共秩序形成了极强的反差。

为什么

我的第一反应是大家的收入提高了,所以消费能力也高了,但我查了过去几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居民收入和消费报告,人均年收入只有三万多,即便把范围缩小到城镇居民,也没有超过五万,如果拿更具代表性的中位数来计算,还要再低一些,更不必说李克强没多久前说过的那句著名的“中国有六亿人月收入不到一千”,要知道这已经是官方部门一定程度上美化过的数据了。

所以从根本上,收入并没有整体变多。

有一种可能是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了,而且这种分化出现在更小的社会范围里,让普通人有机会同时亲眼目睹到贫富两端迥异的消费行为。一个佐证是,我回国后,发现外卖员中女性和年长者的比例,比前些年高了,这通常是经济下行的标志之一,说明低收入者要面对更困难的情况。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进行高消费的人本身并没有高收入,而是在进行非理性消费。在没有贷款压力,用上一辈的积蓄解决了住房、买车的需求后,假如又身处老家,没有外部压力,可能会进入到一个“没有地方需要攒钱”的状态,进而只想追求充分的消费,哪怕奢侈品消费占据了收入的大部分,也愿意选择这种畸形的消费理念。

究竟是什么原因,我没法深究,但我很肯定的自己不想要那样。

对话,大于消费

消费主义会给人带来心理压力,让人认为如果不进行足够的消费,就是落后的、羞耻的,而获得快乐的方法,就在于进行更充分、更高级的消费行为。

我讨厌这种理念,它裹挟着本就苍白的人们,一往无前地向着虚无主义的深渊坠落,只留下空洞的躯壳。

我更珍视一场认真的对话,两个大脑用语言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产生的激荡直抵灵魂,留下持久的回响,这是一个人能得到的最宝贵的经历之一了。

Theme Jasmine by Kent Liao, modified by Nick 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