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冰箱里拿出一袋培根,从亲戚店里免费拿的,翻到背面看了眼生产日期,过期几个月了。小时候因为家里开商店,常有过期产品,物质贫乏导致的过度节俭,让这些过期产品大多被自己家消耗了。哪怕现在不再匮乏、不开店了,这习惯也多少延续了下来。亲戚知道我父母不介意,就会把临期、过期的东西送一些来,然后我妈也知道我不介意,就再分一些给我。最早吃的过期食物应该是水果罐头,二三十年前那是稀罕东西,又高又粗的大玻璃瓶,里面塞满水果和糖水。一般在晚上店关门后,我爸妈会开一罐,吃的最多的是荔枝,颗粒饱满,每一个都能塞满我的嘴,给人以极大的幸福感。其它零食也时不时会有,那时节俭如我妈,要是哪天拆了一袋零食给我,那十有八九是要过期了,或是包装损坏卖不掉了。还有一类我印象很深的是日用品的赠送装:小瓶的洗发水沐浴露,一般是批发时送的,手指大小,用不了几次,但有段时间我感觉自己一直在用,仿佛无穷无尽。后来亲戚家常送来的是哇哈哈产品线。哇哈哈产品研发的脑洞大,推出过许多奇奇怪怪的玩意儿,销量都不太行。比较奇葩的有似甜不甜的苏打水、模仿康师傅的红茶绿茶、工业感很重的果汁、完全水土不服的瓦格斯,稍微正常点的就是营养快线了,但现在

醉步 · 27 天前

最近读的两本书意外地有不少相似之处。一本是杨小凯的《牛鬼蛇神录》,作者文革期间因言获罪入狱,记录了同时关在牢里的一群狱友,从贩夫走卒到大学教授,罪名从刑事犯罪、私自经商到组建地下反对党。一本是李厚尘的《疫年纪事》,记录了亲身经历的2022年,从上海封城到白纸革命,剖析了各种政策、行政手段、群体事件背后的逻辑。两位作者都经历了“囚禁”,当然坐牢肯定比被封在家要严酷得多,《牛》很详细地描述了狱中饥饿、殴打等遭遇,李厚尘也坦言自己没有遭遇什么极端情况,相比其它地方频繁发生的悲剧已经算是幸运。但这种广义上被剥夺、被伤害的感觉,是激发表达冲动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正如李在书中和节目里都提到过的司马迁。记录、保存,是眼前的暴力永远无法消灭的跨越时间的火。另一个共同点是贴近真实社会。很多反对者远离真实的中国社会,要么肉身在外要么精神隔绝,进而执着于宣泄情绪的谩骂和不切实际的空想。文革中有一篇著名的文章《中国向何处去?》,作者是杨曦光,迫于压力,他后来不得不改用了自己的小名——杨小凯,也就是《牛》的作者。讽刺的是,他被取名“小凯”,是因为出生时共产党刚在国共内战中取得了一场胜利。李厚尘一直致力于从各种视角

循此苦旅 · 01-18
Theme Jasmine by Kent Liao, modified by Nick Ning